國慶過后,貴州各地秋色宜人,稻花金黃,進入豐收季節,一年一度的苗族蘆笙節和苗年也即將到來。歐美入境團隊陸續抵達,深入苗鄉腹地,感受淳樸的貴州少數民族風情。
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文化越來越受到國外游客的追捧,豐富多彩的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習俗和掩藏于大山深處的苗鄉侗寨更是游客們向往的旅行目的地,不僅僅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參觀賞景,深度的文化和民俗體驗正在成為貴州入境旅游的熱點。
10月一小撥圖片直播中····
來自美國的中學生研學游學團,抵達貴陽要找一處標志性并且有國慶氛圍的地點參觀,就到了筑城廣場打卡。
學生們疑惑為什么市中心的廣場上游人寥寥無幾,導游員@喬納森 回復:貴陽人習慣于晚上出來活動,大家不介意的話可以晚飯后出門看看
結果晚間出門的幾個學生被遵義路上的車流生生地堵了一個多小時才回到酒店····
黔東南一處小山村,站在山巔云端的游客們正準備走進普通的農家體驗當地人的生活。
位于苗嶺主峰下,清水江和都柳江沿岸的村寨一直保存著非常完好的生態環境,不要說外國游客,估計很多貴州本地人都不一定了解。
不相信,我們說一個來試試吧
比如:水族的過端····
老漢族的非遺文化展演體驗,吸引著美國學生,導游員要反復地提醒,這不是少數民族,是真正的漢族,包括他們的唱腔和語言,還有服飾,都是保存了六百多年沒有絲毫的變化。
孩子們還是沒有太多的概念,畢竟美國只有兩百來年的歷史,六百年對于她們而言已經差不多算是史前了。
貴州赤水,特別的滑道車讓大家找回孩提時期迪斯尼樂園的快樂
黔東南,貴州非遺文化體驗課程,美國中學生研學團的孩子們用心刻畫制作自己的作品,來自西方00后的新文化與東方傳統文化在一張白紙上得以碰撞交融。
By the way 借助和綜合貴陽中旅多年的入境接待、教育科研、文化保護、非遺傳承培訓經驗,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英語國家大中學生貴州研學游學課程體系,教學設計來自于知名院校文化學術研究中心和文化保護機構,課程執教來自于中旅研學團隊國際部以及非遺文化保護國家級重點項目機構,詳情備索吧。
西江千戶苗寨,導游員 @小菊花 與美國游客觀賞夜景
努力培養第二梯隊的語種接待團隊,剛大學畢業的小菊花已經帶了兩年的團,從一開始的內賓逐漸上升到東南亞團,華僑團,第一次上語種團有說不出的興奮。
借用她自己的微信感言:其實就是敢說不敢說的問題,只要習慣于說出口了,其實也沒有那么難。
徒步苗寨中,老外們對于貴州的山水和村寨有著特殊的情感,漫步田間地頭,偶遇勞作的村民,圍住問這問那,欣喜不已。
走累了,進得村里,喝一杯米酒解解乏,奈斯得很····
品嘗當地美食中
其實并非要上館子才能品味美食,旮旯角落里的雞毛小店里更能體現地道。
豐收的季節,新糯米上市,蒸上一甑子噴香的新米,木槽木錘上下揮舞,米飯在無數次的捶打下變粘變糯變香,糍粑始成。
蠟染體驗課,對著手機里的圖案描畫中
走鄉串寨訪民俗,對于沒有開發過的村寨才有原始的味道
相對于國內游客趨之若鶩的西江苗寨或者郎德苗寨這樣的景點,老外們更熱衷于偏遠沒有開發的地方
老外村寨里和一群來寫生的大學生聊天,非常驚訝于中國學生們的英文水平,還有對于國外的了解程度,感嘆現在的中國已經和國際社會越來越接近了,反而是自己所在的國家顯得閉塞。
就像這圖片里所顯示的一樣,被一大群中國面孔所包圍。
正好趕上某個寨子邊上打米,游客們新奇地停車前往圍觀。
貴州沒有平原,田地多為山間坡上,地形不規則且無法使用機械收割,還是只能手工作業,反而讓米質更加原味和醇香;在金色的稻田里手舞稻穗上下敲擊使得稻米脫落的場景成了大家捕捉的焦點。
參觀體驗中國戲劇活化石——地戲表演。
文章點評(0)